天问·宇宙之美

清华大学公选课教案

授课对象: 全校本科生(不限专业背景)
课程周期: 8周,每周2学时(共16学时)
授课语言: 中文为主,部分英文资料
成绩评定: 通过/不通过(Pass/Fail)

一、课程简介

本课程旨在围绕前沿天文及天体物理研究,介绍人类认知宇宙的历史、方法及规律。通过构建科学宇宙观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人类如何理解和感知"宇宙之美"。内容涵盖古代、现代科学发现与观测工具、前沿天文现象与未来终极问题。课程注重实例、个人视角和本质思考,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天文学、科学中的审美及科学的人文内涵。

二、教学目标

1. 知识目标

  • 了解人类宇宙观的发展历程与现代天文学的核心概念。
  • 熟悉望远镜与重大天文发现对宇宙认知的推动。

2. 能力目标

  • 培养跨学科思维,结合科学理性与美学感性。
  • 提升文字与视觉表达能力,尝试以多样形式表现科学之美。

3. 价值目标

  • 激发对自然、生命与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。
  • 增强科学素养与人文关怀。

三、课程安排

第1周: 绪论·仰望星空
  • 宇宙之美: 神话、哲学、科学
  • 《天问》: "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"
  • 美与真: 济慈诗句、张双南关于美的定义
  • 宇宙认知三段论: 规律一人类认知一观测
  • 人类最初的宇宙问题
课后任务: 无
第2周: FAST·中国之眼
  • 伽利略与望远镜的诞生
  • 从哈勃到JWST,再到FAST
  • FAST的科学目标: 脉冲星、氢气、FRB
  • FAST的美学: 结构、仰望意象
  • 故事: 南仁东与"中国天眼"
课后任务: 调研、表达中国天眼的"美"。呈现形式自选,可以为学术短文(需有公式、文献)、诗歌散文、书画、音像作品等。鼓励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原创思想。使用AI必需著名来源和使用方式,例如prompt。
第3周: 天有多大? 我们如何知道
  • 宇宙尺度: 地心说→日心说
  • 测量方法: 视差、标准烛光、红移
  • 银河系与"岛宇宙"概念
  • 大尺度结构、暗物质与暗能量
课后任务: 无
第4周: 天文、物理学史与宇宙之美
  • 开普勒: 饥饿神父的天空法则
  • 牛顿: 炮弹、木桶而不是苹果
  • 法拉第: 一流数学家感知宇宙场
  • 普朗克: 量子宇宙--灵感本感
  • 爱因斯坦: 马赫的魔咒
  • 21世纪的新物理和新时代
课后任务: 调研、表达宇宙的"美"。呈现形式自选,可以为学术短文(需有公式、文献)诗歌散文、书画、音像作品等。鼓励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原创思想。使用AI必需著名来源和使用方式,例如 prompt。
第5周: 动态宇宙与快速射电暴(FRB)
  • 恒星的一生: 从星尘到黑洞
  • 超新星爆炸与宇宙化学元素
  • 快速射电暴: 21世纪的天文学谜题
  • FAST在FRB研究中的前沿贡献
课后任务: 无
第6周: Are We Alone? 地外文明与终极问题
  • 费米悖论: 我们为什么没见到他们?
  • SETI计划与科学探索
  • 科幻文学中的地外文明想象
  • 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意义
课后任务: 课程大作业
第7周: 讨论项目I·AI与人类
  • AI在天文学中的应用: 大数据、异常发现
  • "什么是人"? AI与人类的边界
  • 宇宙探索中的人机协作
  • 学生小组讨论与展示
课后任务: 无
第8周: 讨论项目II·总结与未来
  • 学生课程大作业展示与交流
  • 地外文明、人类命运、宇宙的未来
  • "我们都是星尘"一课程总结
课后任务: 无

四、考核方式

出勤与课堂参与

30%

至少出勤5次,积极参与讨论。

小作业

40%

第2,4周布置2次书面作业。

课程大作业

30%

第8周提交。

五、推荐阅读与资源

纪录片: 卡尔·萨根《宇宙》
史蒂芬·霍金《时间简史》
马丁·哈维特《寻找真实的宇宙》
马丁·哈维特《宇宙信使》
弗拉马里翁《大众天文学》
NASA/ESA/FAST/CRAFTS官方数据库与影像库